鸡鸦水道,浪遏飞舟,群“龙”竞渡。近日,2024年中山市南头镇五人飞艇赛如期举办,岸上人潮涌动,呐喊助威声不断。
无独有偶,民众街道接源村三人飞艇比赛也吸引村民、游客结伴观赏,领略岭南水乡风韵;大涌镇青岗涌岸上,2024年“篮动青春 喜迎国庆”高校大学生中山篮球邀请赛在此揭开序幕,2000多名市民群众欢聚在一起,观看五度问鼎全国CUBA冠军的清华大学篮球队对决全国“村BA”冠军中山沙溪队;在中山城区,岐江河似画如碧,映照出香山古城片区夜灯如星,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前后,中山以近200场文旅活动吸引340多万人次前往,接待游客量和文旅收入均实现近翻番增长。而在这场文旅盛事中,水清岸绿的河涌,成为各种非遗民俗表演、美食节和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成为市民群众和游客喜闻乐见的休闲场所。
碧水长渠向未来。近年来,中山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经过千日攻坚,中山治水取得扎实成效,治水核心工程基本完成,共性产业园加快建设,书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六污同治”推进系统治理
中山是著名的岭南水乡,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历经早年粗放式发展,中山面临极其复杂艰巨治水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建设新要求出发,从解决水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入手,中山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面问题、铁腕治污,全民总动员向全市黑臭河涌宣战,治水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撼山易、治水难。面对复杂艰巨的治水任务,中山大胆改革,以新时代治水理念、治水举措,走出了先发工业城市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的治理之路。
在启动全面治水之前,中山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定力,用三个月时间摸清全市1041条河涌、1.9万个排口污染底数,找准存在问题。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山把治理重心从“水”转到“污”上,明确治水“两步走”目标,第一步实现不黑不臭;第二步通过长效治理,逐步实现秀水长清、鱼翔浅底。坚持把源头治水作为根本之策,中山还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和水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同时创新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将同一产业链的涉污环节集聚起来、统一处理。据预计,中山超2500家污染企业将实现集聚发展、高效治污,减少废水排污口约150个,减少COD排放量约720吨/年,相当于减少360万吨污水。
通过全面优化技术路径,中山形成了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六污同治”的总体思路,协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
治水治出了文旅“网红”地
如果问从外地回来中山的故人:中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水质变清,肯定是其中一个印记。
这对于中山旅美华侨刘志廉夫妇来说,体会尤其深刻。
刘志廉和妻子近年来返回中山探望亲友时,发现许多河涌水质变清了,童年记忆中的河涌回来了:“多年前臭气熏天、垃圾乱飘,现在岸边种了绿植或者果树,很是美丽!”刘志廉感慨。
在故乡遇见童年,是中山给侨胞的一段美好记忆,也是中山给外来创新创业人才、给中山逐梦年轻人的绿美生态。
在南朗街道大溪河,人流多了,治水治出了文旅高地。“以前大溪河又脏又黑,我们从河边路过都会闻到臭味。河边就是一片烂地,堆了很多垃圾,大家都不愿意到这边来。”大岭头村村民程兆来说。但如今,他常常早早从家出发,来到大溪河畔的小凉亭,跟几位“歌友”聚集在一起。不远处的凉亭,还有老人唱着婉转的粤剧,弹着吉他伴奏。周边居民沿着河边的环形步道亲水漫步、垂钓小憩……
在沙溪镇朗心四渠,沿岸建材厂变成了休闲公园,治污治出了高“颜值”。通过对朗心四渠流域建设近8.5公里的截污管网,加强“厂网一体”运维管养,有效改善河涌水生态和水环境。“以前这里一刻都待不下去,味道很重。现在好多了,一家人都愿意闲暇时来走走。”住在附近的居民李晓兰表示,河涌变好后,新建公园开始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居民在这里锻炼、游玩、散步。
在西区街道后山新开涌,景色美了,治水治出新空间。“以前大家看见都远远躲开,捂着鼻子走。”吴小姐在后山新开涌旁居住了7年,对变化体会很深。通过从源头对雨水及污水管网进行梳理分流,污水不再通过混接、错接点进入雨水系统后排入后山新开涌,水质有很大变化。结合后山新开涌下游的彩虹绿洲湿地公园,新建起的亲水平台已与公园融为一体,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河水清澈了,白鹭回来了,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在治水实践中,中山始终坚持把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治水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治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人民群众护水、治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清淤、截污、纳管”齐头并进
以绿水青山迎接八方来客,是中山为美丽湾区建设提供的独属于岭南水乡的浪漫。
在南朗街道华照村附近,有一个面积近183亩的生态湿地,如今成为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作为横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净化湿地,生态湿地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不但净化了污水处理厂尾水,更有水体库容调蓄功能,帮助南朗更好地防洪排涝。
这是中山坚持水污染系统治理、掀起全市清淤行动取得的成效缩影。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已完成清淤总量超440万立方米,通过常态化开展清淤工作,水体自净和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方面,中山结合水体整治开展清淤,重点解决部分河道淤积严重、水动力不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启动冬修水利“三个100”攻坚行动,推动100宗以上的水塘河道清淤疏浚、100条内河涌水污染整治和100宗以上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则利用淤泥填充低产鱼塘复耕、修复受损塘基护坡,“变废为宝”让土地重焕生机。例如,南朗、民众、板芙等镇街将淤泥用于塘基整治、恢复耕地,同时利用整治后土质肥沃的基面种植超万棵桑树,形成了一批富含珠三角传统特色的桑基鱼塘示范片区,并探索出“清淤净水、淤泥肥草、用草养鱼”的“新桑基鱼塘”种养方式。
从治水到清淤,从清淤到防洪排涝、生态修复,近年来,中山坚持“清淤、截污、纳管”齐头并进,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积极打造一个“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建管并重,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让中山这座工业之城能像“海绵”一样,具有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弹性”抗风险能力。2023年以来,中山成为广东省唯一连续两年获评A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地市。
碧水长流汇岐江,千日攻坚启新篇。新征程上,中山全市上下砥砺奋进、久久为功,必将铺展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谱写人水和谐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