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开发区:“臭水河”蝶变小公园,居民越来越“亲水”
“以前这条河涌臭气熏天,我们经过都要捂着鼻子,甚至戴着口罩走。现在,秀水长清,绿道蜿蜒,一家人茶余饭后经常来这边散步。”近日,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孖涌附近,辖区居民廖妙玲欣喜地告诉南方+记者,在周边住了十几年,见证“臭水河”蝶变小公园,生活幸福感越来越高。
孖涌“换新颜”是火炬开发区扎实书写治水“绿色答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火炬开发区直面问题、铁腕治污,坚持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推动全辖区水环境治理持续向好发展。数据显示,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火炬开发区全辖区连续6个季度实现无重度黑臭河涌。
水岸共治 绘就“鱼翔浅底”新画卷 打好治水攻坚战,首先要底数清、情况明,找准问题,有的放矢。 孖涌沿岸分布着不少房屋和厂企,覆盖周边人口约6800人,污染主要源自居民生活污水、工厂废水以及河道沉积的黑臭底泥所产生的内源污染。 2020年7月,孖涌作为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的首条示范河涌开始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对该河涌沿线40个排口,通过专业设备向上游精准溯源,摸排出110个排污单位及72个错混接点。 在精确的调查数据上,项目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等工程,新建截污管道2609米,新建污水井室229座,完成河道清淤20373立方米,岸线整治1619米,最终实现河清、岸绿、景美。 随着工程的实施,周边的水质一天一个样,居住在周边群众李岐说,“‘墨水河’再也不见,甚至能在水里看到鱼儿游动。” 2021年8月,孖涌还被列为中山市治水样板,为火炬开发区乃至全市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提供了有益探索。 孖涌被列为中山市治水样板。 治水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治理之后,需要长效管护,才能实现长治久清。火炬开发区治水办副主任高敬钟表示,“为加强已完成的雨污分流管道和农污管道的运维管理,我们将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日常维护。同时,日常也通过‘河小清’志愿服务活动,加大河面垃圾的清理力度。” 目前,火炬开发区东片区18条河涌已正常开展运维,相关设施运行情况良好。除仍有工程在实施的小隐涌、东利涌外,其他河涌运维工作也将逐步开展。 活水循环 逐“绿”而行引进文旅新业态 昔日臭水沟,今日清泉流,这也是濠头涌的真实写照。 从高空俯瞰,濠头涌呈南北走向,始于东区街道大鳌溪村,由南向北经濠头水闸汇入岐江河,其中上游段河涌以暗涵的形式穿越村落,流域范围内总人口约3万人。整治前,濠头涌为重度黑臭,尤其是上游暗涵段,污染来源主要为居民生活污水、工厂废水以及河道内黑臭底泥造成的内源污染。 濠头涌。 结合濠头涌流域的实际情况,火炬开发区制定了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补给”为综合整治技术路线。“上游暗涵段的治理是重中之重,但暗涵两侧建筑密集、空间不足又制约着工程的实施。”高敬钟说。 如何破题?首先,项目施工方采取了揭盖清淤的措施,详细摸清了暗涵段排口的数量、分布以及上游源头等基本信息。随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施工方灵活运用了“部分有条件排口埋管截污+末端截流+片区雨污分流”的综合治理策略,消除黑臭水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护好生态,做好“水文章”,还要让水活起来、流动顺畅。 整个火炬开发区总共有30条河涌,其中有十几条断头涌。这些断头涌由于缺乏除雨水和涨潮落潮外的其他干净水源补给,导致水体长时间静止,进而引发黑臭问题。因此,除了常规的暗涵治理、雨截流井改造、厂网一体化管理手段之外,火炬开发区还采用活水补给的方式,让河涌的水流动起来,全面消除黑臭。 对于孖涌,火炬开发区计划在邻近横门水道的地方修建一道闸门,通过人为干预方式增加该河涌活水补给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河涌水质。濠头涌则通过上游珍家山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达标的尾水为补水水源,提高濠头涌水体流动活力。 在濠头涌,河岸边的绿道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火炬开发区濠二村党支部书记郑结荣透露,他们计划利用河涌边的闲置土地,引入集装箱等新型业态,为后续周边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